2015年,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本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行业发展基本状况
(一)行业规模分析
截止2015年底,本市依法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登记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514家,从业人员约1.21万人。其中符合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网点布局要求的回收企业894家。
表1:本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各区(县)分布情况
行政区域 |
备案企业 |
会员单位 |
生产性废旧 金属回收企业 |
行政区域 |
备案企业 |
会员单位 |
生产性废旧 金属回收企业 |
浦东新区 |
301 |
204 |
181 |
闵行 |
101 |
79 |
77 |
黄浦 |
18 |
10 |
7 |
宝山 |
192 |
151 |
152 |
徐汇 |
35 |
8 |
8 |
嘉定 |
204 |
135 |
109 |
长宁 |
18 |
10 |
7 |
奉贤 |
101 |
75 |
68 |
普陀 |
58 |
23 |
19 |
松江 |
115 |
79 |
70 |
静安 |
40 |
23 |
17 |
金山 |
111 |
66 |
65 |
虹口 |
38 |
22 |
15 |
青浦 |
55 |
37 |
28 |
杨浦 |
68 |
31 |
30 |
崇明 |
59 |
49 |
41 |
本会现有会员1002家,占备案企业总数的66.18%。
(二)行业结构分析
1、经营业态 本市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态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回收方式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回收市场的实际情况,回收企业运用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积极开展线上预约、上门回收以及“互联网+回收”等新的回收模式的探索,从而形成回收经营业态多元化格局。
2、性质结构 从企业的性质看,原来以供销社系统为主体的回收企业日渐减少,民(私)营回收企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供销、环卫绿化、工业生产和其他社会回收经营者多种经济成份的集合体。
3、经济成份 对已备案登记的回收企业经济成份分析:国有65家,占比4.29%;集体225家,占比14.86%;民(私)营1214家,占比80.18%;中外合资10家,占比0.66%。
|
4、分布结构 本市回收企业由中心城区向市区外围区域或城乡结合部转移。据统计,本会会员中心城区(黄浦、徐汇、长宁、普陀、静安、虹口、杨浦)127家,占比12.67%;市区外围区域(浦东新区、闵行、宝山)434家,占比43.31%。;郊区(县)441家,占比44.01%。
5、行业集中度 本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集中度较低,尚没有一家专司再生资源回收的集团型企业。
(三)行业效益分析
2015年,本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共回收各类再生资源669.50万吨,比2014年711.76万吨减少5.94%。
表2:本市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情况(单位/万吨)
年份 |
废钢铁 |
废有色 金属 |
废纸 |
废塑料 |
废橡胶 |
废玻璃 |
电子 废弃物 |
报废汽车(辆) |
2015 |
410.86 |
55.66 |
96.28 |
24.64 |
2.74 |
45 |
22 |
40713 |
2014 |
429.87 |
42.83 |
94.65 |
15.3 |
1.39 |
59.34 |
13.65 |
68564 |
增减% |
-4.42 |
+29.96 |
+1.72 |
+61.05 |
+97.12 |
-24.17 |
+61.17 |
-40.62 |
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下滑的影响,本市再生资源的价格长期低迷,市场不景气,企业经营成本高,毛利率低,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不少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四)行业现代化程度
本市回收企业大胆开拓,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回收”新型回收模式,以“在线收废”、智能回收箱、电子货架等方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同时,还建立了新型的电商模式,通过边角料交易中心实现产废利废的衔接,促进了再生资源回收由传统的贸易方式向电子交易转型。
(五)行业贡献度分析
再生资源回收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它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再生可利用资源,节约了原生资源;(二)减轻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环境;(三)再生资源回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总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经营活动,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本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收站点的配置不足 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政动迁和旧区改造,使不少回收站点被拆后另行重设困难重重,办理经营地址变更受到多种因素的掣肘,导致本市回收站点数量逐渐减少,市中心某些区域根本就没有回收站点;
(二)回收环节税负过重 2011年再生资源回收取消了增值税免税政策,而回收企业从社会上回收的再生资源又无法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发票,企业按销售额纳税,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提高了经营成本。高税负使回收企业无法承受;
(三)回收市场秩序混乱 本市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流动收购人员,这支回收大军经营成本低,正规的回收企业与之相比,明显地处于竞争的下风,出现了“劣币驱良币”的不正常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取缔和打击,这个乱象成了阻碍建立健康市场秩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四)分拣加工技术落后 本市回收企业大多只是对回收的再生资源进行简单的物理拆解,方法原始、设备简陋。回收企业对提高加工技术,投资很少,相当多的企业甚至没有。操作员工缺乏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低。分拣加工技术落后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提高回收利用率的一块短板;
(五)部分品种回收率低 如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废纺织品等品种回收率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品种回收成本高,利用价值低和受到加工技术水平限制而得不到充分利用。这部分品种由于拾荒者不拾,回收者不收,最终被投进垃圾房作为垃圾被填埋、焚烧,成为造成垃圾围城,垃圾围乡的重要原因;
(六)回收经营规范化程度不高 目前本市回收行业在回收经营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规范和标准,而对现已有的某些规范和标准,由于权威性不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很好的执行,整个行业管理粗放;
(七)组织化程度低 行业的“小、散、差”明显,市场竞争力差,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因此管理的难度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就是行业的兼并重组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开展,因此中小回收企业成了行业的主体;
(八)政策不完善 国家出台的关于再生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倾向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而缺少对回收环节的激励措施。税收政策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迟迟没有出台。
三、行业趋势预测
(一)趋势预测
对未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基本走势判断是:
1、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回收行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企业要摆脱经营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将是回收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
2、根据本市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及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要求,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协同”。将回收的各个环节与垃圾分类清运环节融洽在一起,将是回收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将成为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3、“互联网+回收”渐成趋势,传统的回收途径和环节将成为互联网的各个节点,通过“互联网+回收”发展新的回收模式,实现线上信息流和线下物流的统一;
4、随着“两网协同”工作的推进,部分低附加值废弃物回收率低的问题,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会得到解决;
5、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出台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表明税收优惠的主体向利废企业转移。因此,行业中一些有条件的回收企业逐步会向深加工和高价值化的方向拓展延伸企业的经营链,促进利废企业与上游的回收环节整合,回收企业也会通过多个途径和方法与利废企业结成经营联盟,共享优惠政策,成为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6、推动园区循环式改造是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以产业园区和“城市矿产”为载体,形成回收、分类加工、深度利用、无害化处理的产业链将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行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的有效方法;
7、随着分类回收体系建设和完善回收节点功能的推进,上海“两网协同”的全面实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趋势是向多方位、多领域延伸,回收行业运作模式多元化,分类回收人员“一岗双职”兼职化,网点配置多样化,垃圾房、小压站与回收站点一体化,这将是适应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网店资源紧缺、实现设施共享、配置回收站点的一个新方向。
(二)主要依据及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面的影响。再生资源回收是在国家经济增幅将保持在6.5%-7%的大背景下开展的。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直接导致生产对资源需求的下降,再生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也将发生变化,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是我们判断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决定再生资源各大类品种回收趋势走向的风向标;
2、国家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五大战略布局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和“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都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创新回收模式,要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回收行业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等,这对回收行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3、政府出台的行业发展系列文件的影响。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国家商务部等五个部门制定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2016年国家商务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2015-2017年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最近,上海商务委和市绿化市容管理局印发了“两网协同”试点实施方案,这些文件对回收行业的发展将起着倡导性、方向性的作用,成为影响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根据存在的问题、趋势及调控要求,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如下:
1、加快建立以回收网络为基础、分拣加工为核心、集散市场为补充、储存运输为联结、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的完整的回收体系;
2、按照商务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意见》的要求,抓紧落实措施,将转型升级作为行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使企业尽快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对明确另行制定的具体办法,要抓紧落地,增强可操作性。此外,要改变现行多个部门对行业分列管理的体制,提高执行效率;
4、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行业的资产重组,促进回收产业集聚和整合,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行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5、适应以“互联网+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回收模式的运用,加强对员工现代化技术技能的培训;
6、做好“两网协同”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垃圾分类的行为基础,在加强对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采取激励方法的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公众的垃圾投放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完善回收站点,为“两网协同”提供条件;
7、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分属不同的系统,因此要确保两网的协同发展,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协调处理好政府、企业(回收企业、环卫企业)、社区、物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为“两网协同”提供可靠的保障;
8、对示范试点的再生资源回收创新模式和做法要及时进行总结,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经验,由点带面,妥善解决好阻碍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相关政策建议
1、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要从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降低企业回收环节的经营成本;
2、对一切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的创新项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回收企业不断开拓创新;
3、在城市规划中要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配置留有空间,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